1991年10月262期下一篇

#發行日期:1991、10

#期號:0262

#專欄:評論

#標題:學術氣氛與平等觀念

#作者:洪裕宏

 

 

 

 學術氣氛與平等觀念


李遠哲在清華大學舉行的座談會上曾說:「在科學探討中,面對真理,大家應該平心靜氣討論問題,來提高學術氣氛。但我回台灣發現,也許是歷史包袱過於沈重,或是封建社會留下的遺毒,或是士大夫思想,使得我們還沒學會『人與人平等』的觀念。我在美國三十年,學會很多事情,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與人的平等相待,所以,我與學生討論問題也是完全平等。」李遠哲的批評點出了國內學術界最嚴重的問題:學術界的官僚化與階級化。這種封建的不平等心態一日不除,學術界就沒有健康的一天。通常資淺的學者或者學生比較容易經驗到不平等的現象,然而大學者如李遠哲也深深察覺到這個病象,足見此一病象已經既深且巨。

學術研究的目的在尋求真理,不平等的心態會妨礙健康的學術氣氛的建立,其理甚明。在西方科學史上,許多重要的科學理論是二十幾歲的年輕學者所發現的,例子不勝枚舉。不平等的關係最常見的是資深的對資淺的,年紀大的對年紀輕的,或官位高的對官位低的威權式壓制。這種威權式壓制,絕對不利於科學真理的追求。

學術界平等觀念匱乏的主因之一是學界的官僚化。台灣四十多年來的泛政治化與價值單一化,使得學界的價值體系與政治體系同構化。學術界的價值理應非常單純:即學術貢獻大的人地位高、受尊重,也通常被委以學術發展的主導重任。然而,我們的學術界似乎不是如此。一個人的政治意識形態,往住影響他在學界的權力與利益之分享程度,例如各大學校長的意識形態通常與執政者類似。四十多年來,我們尚未看到一個敢於挑戰政客們的意識形態的大學校長。近年來我們看到了些許進步,但整體而言,學術界仍未建立自主性的價值體系。

行政官僚體系需要一定程度的階級化與服從性,然而學術界卻一定要去除階級並強調學術人格的平等。不幸的是,由於學術價值體系與政治價值體系的同構化,行政系統的官僚價值也滲透到學界來,使學術界變成政客們角逐權力和遂行社會控制的另一個次要鬥場。因此,在學術界,我們就難得看到充滿自信、盡情地竭思盡智、全心投入、醉心學術研究與討論的學者。

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階級化。台灣的學術界由於學術人口太少、研究設備不良、經費不足等等原因,學界的成就十分有限;資深學者們往往亦無甚貢獻。因此學術界無法依據學術貢獻的程度,來安排學者們的學術地位,學術地位便往往建立在資歷、年齡與職等上。本來在一個健康的學術社團裡,學術貢獻是學術地位的主要評量,當大家的學術貢獻都不甚了了時,其他的因素便成為主要的評量依據。當學者們用以安身立命的不再是他們的學術貢獻時,其後果便可想而知了。

威權式的壓制和忌才現象遍存學界各角落;這樣的學術界最強調的不再是學術,而是「做人」和「德行」等等。事實上,「做人」和「德行」等等不過是威權式壓制的另一種樣相而已。這類表面上振振有辭的「道德性」述語,往往只是被用來掩飾學術官僚們的空洞與不安全感而已。在學界的社交場合或飯局上,資深老者和握有權力者嘶叫笑罵聲中,掩蓋住的是另外一些生生澀澀、深諳「學界倫理」、默聲不語、卻得強做笑臉狀的資淺學者們。

如果我們仍然希望有一個進步的、好的學術社團,就一定要如李遠哲所言,趕快學會「人與人平等」的觀念。我們要認識到,做為一個學者,唯一的安身立命之道就是學術貢獻,而只有在平等的氣氛下,學術討論才有可能。學術討論一定要縱容腦力盡情發揮,如果心中存有太多階級意識與受到政治意識型態的干擾,又如何可能把思考力和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呢?在人文與社會科學界,學者們因政治意識型態不合而在學術上老死不相往來,以及握有權力者利用官僚體系的力量來打擊異已的現象,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。老是扯不下臉來,不能忘記自己「年高德劭」,或是不能忘記自己是幾品學官的,又如何可能與大家肆無忌憚地從事學術思辯呢?

不僅是學者之間要平等,教授們也要學會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學生。學生是未來學界的希望,同時也不要低估了學生對學術發展的貢獻。學生是學術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以平等待學生,才能解除學生心中的「枷鎖」,讓學生心無束縛,輕鬆愉快地參與學術討論。

學術之目的在尋求真理,但是無人能掌握全部或最後的真理。學術上的攻與守是常態,國內很多學者受不了被批評的「打擊」。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觀念,即攻擊別人的學說或思想不等於「打擊」。在歐美學界,最好的學者也往往是最飽受批評的人。最重要的是要有平等的觀念,有了平等的觀念而能充分尊重他人的學術人格,學術上的攻守就成為學術發展上的主要動力了。

總之,我們需要建立學術界自主性的價值體系。在此一以學術為核心的價值體系下,建立學術人格平等的觀念。我們期待一個具有幽默感、輕鬆的、開放的與對學術充分投入的學術社團早日形成。有人說台灣的學者之間不討論學術,只談人事鬥爭。這也許只是部分事實。然而學界的官僚化與階級化一日不除,大家平等地討論學術的夢,可能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奢望。

洪裕宏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歐美所,本刊編輯委員

本文同時刊登於八十年十月號《科技報導》

 

 

 
   

回到最上面

 

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

最佳瀏覽解析度800*600,請使用IE4.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

科學月刊雜誌社.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.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
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-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