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發行日期:1991、10 #期號:0262 #專欄:「分子流行病學」專輯 #標題:「分子流行病學」專輯 卷首語 #作者:陳建仁 |
|
「分子流行病學」專輯 卷首語 人類追求自然奧祕的赤子之忱,千年如一日,歷久不衰,持恆不變;但是科學概念與研究方法,卻變化無窮,日新月異。流行病學在闡明疾病的致病因子和作用機轉上,也經常面臨不斷的嶄新挑戰。 西方醫學之父──希波克拉底(Hippocrates),在《論空氣、水和土地》一書中,將疾病的成因,分辨出「環境」和「宿主」的概念。強調兩者的互動造成疾病的發生。但是限於解剖學、生理學和病理學的欠缺,希氏的疾病概念,並未對疾病的預防診治帶來明顯的進展。十九世紀的「瘴癘說」,再次強調環境概念的重要性,而推動了歐洲的衛生運動,廣設排水系統以袪除瘴癘,預防疾病。雖然瘴癘說根據了錯誤的假設,但卻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。 漢諾(J. Henle)、柯霍(R. Koch)和巴斯德(L. Pasteur)努力建立的「細菌說」,提出「環境有特定病原」和「宿主有感受體質(或免疫力)」的概念。在新概念下,不僅改變了疾病的診斷與分類,也更新了疾病防治的對策,如預防接種、抗生素和消毒滅菌。病毒的發現,更使細菌說愈形鞏固,但也限制了「多因子病因」(multifactorial etiology)概念的形成。 二十世紀初,孟德爾定律的再發現,以及先天代謝缺陷的確立,使得遺傳說的疾病概念逐漸定型。物理環境對於疾病的作用,在細菌說盛行的時代裡,一直未被重視。掃煙囪工人的職業病──陰囊癌──雖然早被發現,但是化學物質或游離輻射的疾病概念,卻得等到癌症成為重要疾病的二十世紀才茁壯成長。飲食營養與疾病的關係,也是在維生素發現後,才建立起「特定疾病受特定營養素影響」的概念。探討血膽固醇、血糖與缺血性心臟病的長期世代研究,則加強了「營養說」的疾病概念。 二十世紀的中葉,因為傳統急性傳染病的有效防治,慢性退化疾病的重要性日益增加。在癌症、心臟血管疾病、神經病變與精神疾病的病因探討中,多因子疾病概念越受重視。正在致病模式逐漸繁雜之際,分子生物學的革命性進展,使得疾病概念不由自主地進入「分子說」的新境界。在分子說的疾病概念裡,遺傳致癌、化學致癌、輻射致癌、病毒致癌等看似互不相干的機轉,竟回歸到「致癌基因與抑癌基因互動」的單純美麗(simple beauty)當中!癌症防治工作,也因此有了新的展望。動脈硬化或其他病理變化的分子機轉,相信在未來也會有突破性的發現。 在分子流行病學隨著時潮應運而生的今日,《科學月刊》特別邀請國內的青年學者,分別以職業病、腦中風、癌症和精神病等主題,就國內外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現況,作一大眾化的簡介,希望能拋磚引玉,激發讀者的興趣,對分子流行病學作更深入的涉獵。若能藉此推動國內流行病學研究更一上層樓,則是筆者十分樂於見到的。 陳建仁任教於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|
|
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*600,請使用IE4.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.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.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|